行業動態
16市獎勵扶持政策!安徽省中醫醫療中心建設內容、申報條件
針對安徽省中醫醫療中心建設內容、申報條件及獎勵扶持政策的內容,小編已經為合肥市
、黃山市 、蕪湖市、馬鞍山、安慶市、淮南市、阜陽市、淮北市、銅陵市、亳州市、宣城市、蚌埠市、六安市 、滁州市
、池州市、宿州市朋友整理了,想申報安徽省中醫醫療中心的朋友有不明白的歡迎咨詢小編:
針對安徽省中醫醫療中心建設內容、申報條件及獎勵扶持政策的內容,小編已經為合肥市 、黃山市 、蕪湖市、馬鞍山、安慶市、淮南市、阜陽市、淮北市、銅陵市、亳州市、宣城市、蚌埠市、六安市 、滁州市 、池州市、宿州市朋友整理了,想申報安徽省中醫醫療中心的朋友有不明白的歡迎咨詢小編:
10年專業代理免費咨詢:0551-65310892,15855157003(微信同號)
(臥濤科技:項目申報、專利商標版權代理、科技成果評價、軟件開發、商業計劃書、工商注冊財稅規劃、可行性研究報告、兩化融合、企業信用修復、ISO體系認證等)
安徽省中醫醫療中心獎勵扶持:
(一)加大投入力度。給予項目單位在學科建設、RC引進培養、中醫技術創新應用等方面更為靈活的政策,增強醫院推動特色發展的動力。鼓勵省級中醫醫療中心承擔國家和省重點項目,在基本條件建設、重大平臺創建、重點專科遴選、高層次RC培養和裝備水平提升等方面予以優先支持。
(二)強化屬地責任。項目單位所在市在規劃、立項、價 格、醫保支付、RC引進培養等方面加大對醫院的支持力度;落實對公立中醫醫院基本建設、設備購置、重點學科發展、RC培養等投入政策。
(三)發揮主體作用。項目單位完善制度保障,從中醫藥 服務質量控制、中醫優勢病種管理、績效考核、薪酬分配、職稱晉升等方面改革創新、加強管理,建立完善有利于發揮特色優勢的內部運行機制。
安徽省中醫醫療中心申報條件:
1.符合全省中醫藥事業發展規劃和省衛生資源配置標準, 市級政府同意納入“十四五”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;
2.原則上為省或省轄市三級中醫醫院,公益性突出,輻射帶動效應明顯;
3.公立醫院績效考核為 B 及以上等次的優先;
4.專科優勢突出,省級及以上重點專科不少于 3 個;
5.中醫優勢專科RC梯隊穩定、結構合理,省級名中醫以 上學科帶頭人不少于 3 人;
6.與滬蘇浙大型醫療機構有較為成熟合作項目的優先。
安徽省中醫醫療中心建設內容:
?省級中醫醫療中心建設工作要與公立中醫院黨建、深化醫改、醫療資源規劃布局、重點專科建設、臨床研究中心建設和醫學RC培養等工作相銜接、相協調,同步推進、統籌安排。
1.突出功能定位。堅持以人民健康為中心,堅持黨建引領, 堅持公益性導向和特色辦院方向,落實中西醫并重、醫防融合、平急結合,強化內涵建設和管理創新,加快建立現代醫院管理制度,在區域內發揮輻射帶動效應。
2.提升專科特色。建設 4 個以上中醫優勢專科,并設有專病門診。開設病房的中醫優勢專科病床數≥60 張,床位使用率達到 90%以上;設置中醫綜合治療室,每個中醫綜合治療室業務用房面積≥30 平方米,設備配置達到中醫醫院中醫綜合治療室建設要求。各專科分別確定 3 個以上主攻優勢病種,配備相應的場地、設備、人員等支撐條件,制定完善臨床診療指南和實施性臨床路徑并推廣應用,彰顯特色優勢。
3.加強隊伍建設。對接滬蘇浙,加強高層次RC和學科帶頭人培養引進,支持省、市、縣中醫院學科骨干雙向交流。樹立以臨床能力為導向的RC培養模式,培養一批中醫功底扎實、臨床業務能力突出的學科帶頭人和技術骨干,形成一支專業、學歷、職稱、年齡結構合理的專業技術隊伍。
4.加強治未病和康復能力建設。開展治未病中心建設,組織架構、人員隊伍、設備配置、項目技術等達到《中醫醫院“治未病”科建設與管理指南(修訂版)》要求,積極拓展中醫治未病服務范圍,打造成為省中醫治未病服務網絡重要節點。加強中醫康復區建設,人員隊伍、設備配置、技術療法等達到《中醫醫院康復科建設與管理指南》建設要求,重點開展中醫藥特色突出、臨床療效確切的疑難病癥的康復診療工作,打造長三角地區中醫藥特色康復品牌。
5.組建專科專病聯盟。牽頭組建 3 個以上專科專病聯盟,
建立以利益紐帶為基礎的協同激勵機制,提高優質資源運行效率和要素貫通力度,以優勢病種臨床診療指南和實施性臨床路徑制定推廣、骨干人員(團隊)雙向交流、預約雙向轉診、遠程診療等為抓手推動在聯盟內部實現優勢互補、利益共享的協同模式,帶動區域內學科水平整體提升,提高優質中醫醫療資源運行效率、優化中醫醫療服務秩序。
6.加強應急和救治能力建設。加強感染性疾病科、急診、呼吸、重癥醫學科、核酸檢測實驗室等重點科室能力建設,強化院感防控工作,加強疫病防治基地建設,牽頭組建省級中醫疫病防治和緊急醫學救援隊伍,加強醫務人員培訓和應急演練, 提高中醫醫院應急和救治能力。
7.加強中西醫結合學科(專科)建設。聚焦腫瘤、心腦血管病、老年癡呆、風濕類疾病等重大疑難疾病、傳染病、慢性病等,聯合綜合性醫院組建中西醫結合團隊,開展中西醫聯合攻關,建立中西醫結合優勢病種臨床診療方案并推廣應用。
8.加強醫院信息化建設。實施“互聯網+中醫藥健康服務” 工程,建立以中醫電子病歷、電子處方等為重點的基礎數據庫, 加強智慧醫院、互聯網醫院、中醫智能輔助診療系統建設,推動開展線上線下一體化服務、遠程醫療服務以及與全民健康信息平臺互聯互通。
10年專業代理免費咨詢:0551-65310892,15855157003(微信同號)
(臥濤科技:項目申報、專利商標版權代理、科技成果評價、軟件開發、商業計劃書、工商注冊財稅規劃、可行性研究報告、兩化融合、企業信用修復、ISO體系認證等)
安徽省中醫醫療中心獎勵扶持:
(一)加大投入力度。給予項目單位在學科建設、RC引進培養、中醫技術創新應用等方面更為靈活的政策,增強醫院推動特色發展的動力。鼓勵省級中醫醫療中心承擔國家和省重點項目,在基本條件建設、重大平臺創建、重點專科遴選、高層次RC培養和裝備水平提升等方面予以優先支持。
(二)強化屬地責任。項目單位所在市在規劃、立項、價 格、醫保支付、RC引進培養等方面加大對醫院的支持力度;落實對公立中醫醫院基本建設、設備購置、重點學科發展、RC培養等投入政策。
(三)發揮主體作用。項目單位完善制度保障,從中醫藥 服務質量控制、中醫優勢病種管理、績效考核、薪酬分配、職稱晉升等方面改革創新、加強管理,建立完善有利于發揮特色優勢的內部運行機制。
安徽省中醫醫療中心申報條件:
1.符合全省中醫藥事業發展規劃和省衛生資源配置標準, 市級政府同意納入“十四五”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;
2.原則上為省或省轄市三級中醫醫院,公益性突出,輻射帶動效應明顯;
3.公立醫院績效考核為 B 及以上等次的優先;
4.專科優勢突出,省級及以上重點專科不少于 3 個;
5.中醫優勢專科RC梯隊穩定、結構合理,省級名中醫以 上學科帶頭人不少于 3 人;
6.與滬蘇浙大型醫療機構有較為成熟合作項目的優先。
安徽省中醫醫療中心建設內容:
?省級中醫醫療中心建設工作要與公立中醫院黨建、深化醫改、醫療資源規劃布局、重點專科建設、臨床研究中心建設和醫學RC培養等工作相銜接、相協調,同步推進、統籌安排。
1.突出功能定位。堅持以人民健康為中心,堅持黨建引領, 堅持公益性導向和特色辦院方向,落實中西醫并重、醫防融合、平急結合,強化內涵建設和管理創新,加快建立現代醫院管理制度,在區域內發揮輻射帶動效應。
2.提升專科特色。建設 4 個以上中醫優勢專科,并設有專病門診。開設病房的中醫優勢專科病床數≥60 張,床位使用率達到 90%以上;設置中醫綜合治療室,每個中醫綜合治療室業務用房面積≥30 平方米,設備配置達到中醫醫院中醫綜合治療室建設要求。各專科分別確定 3 個以上主攻優勢病種,配備相應的場地、設備、人員等支撐條件,制定完善臨床診療指南和實施性臨床路徑并推廣應用,彰顯特色優勢。
3.加強隊伍建設。對接滬蘇浙,加強高層次RC和學科帶頭人培養引進,支持省、市、縣中醫院學科骨干雙向交流。樹立以臨床能力為導向的RC培養模式,培養一批中醫功底扎實、臨床業務能力突出的學科帶頭人和技術骨干,形成一支專業、學歷、職稱、年齡結構合理的專業技術隊伍。
4.加強治未病和康復能力建設。開展治未病中心建設,組織架構、人員隊伍、設備配置、項目技術等達到《中醫醫院“治未病”科建設與管理指南(修訂版)》要求,積極拓展中醫治未病服務范圍,打造成為省中醫治未病服務網絡重要節點。加強中醫康復區建設,人員隊伍、設備配置、技術療法等達到《中醫醫院康復科建設與管理指南》建設要求,重點開展中醫藥特色突出、臨床療效確切的疑難病癥的康復診療工作,打造長三角地區中醫藥特色康復品牌。
5.組建專科專病聯盟。牽頭組建 3 個以上專科專病聯盟,
建立以利益紐帶為基礎的協同激勵機制,提高優質資源運行效率和要素貫通力度,以優勢病種臨床診療指南和實施性臨床路徑制定推廣、骨干人員(團隊)雙向交流、預約雙向轉診、遠程診療等為抓手推動在聯盟內部實現優勢互補、利益共享的協同模式,帶動區域內學科水平整體提升,提高優質中醫醫療資源運行效率、優化中醫醫療服務秩序。
6.加強應急和救治能力建設。加強感染性疾病科、急診、呼吸、重癥醫學科、核酸檢測實驗室等重點科室能力建設,強化院感防控工作,加強疫病防治基地建設,牽頭組建省級中醫疫病防治和緊急醫學救援隊伍,加強醫務人員培訓和應急演練, 提高中醫醫院應急和救治能力。
7.加強中西醫結合學科(專科)建設。聚焦腫瘤、心腦血管病、老年癡呆、風濕類疾病等重大疑難疾病、傳染病、慢性病等,聯合綜合性醫院組建中西醫結合團隊,開展中西醫聯合攻關,建立中西醫結合優勢病種臨床診療方案并推廣應用。
8.加強醫院信息化建設。實施“互聯網+中醫藥健康服務” 工程,建立以中醫電子病歷、電子處方等為重點的基礎數據庫, 加強智慧醫院、互聯網醫院、中醫智能輔助診療系統建設,推動開展線上線下一體化服務、遠程醫療服務以及與全民健康信息平臺互聯互通。